①章明:《令人气闷的“朦胧”》,载《诗刊》,1980(8)。
②谢冕:《在新的崛起面前》,载《光明日报》,1980-05-07。
③孙绍振:《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》,载《诗刊》,1981(3)。
④徐敬亚:《崛起的诗群——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》,载《当代文艺思潮》,1983(1)。
⑤王爱松:《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》,载《文学评论》,2006(1)。
2.诗歌,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中,阅读障碍是大多数读者都会遇到的阐释困境,一方面是由于时过境迁,当下的语境和1980年代初期已有了很大的差异;另一方面,在于诗人总在某种独特的理解中写作,读者则在阅读中寻求具体的理解。诗人看到每一个熟悉的词背后陌生的可能性,试图将其结构在陌生的上下文中;读者则在陌生的语境中寻找可以辨认的熟悉,试图将其拆解为日常的语言,理解意味着将陌生的词语经历引回到自己熟悉的路径上。因此,这一节的学习中,要注意多角度地切入诗歌进行解读,重在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的培养。
第三节 “第三代”诗歌
内容提要
“第三代”诗歌出现于1986年至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,主要由力图反叛“朦胧诗”的年青诗人组成,其最初形成的标志是《诗歌报》《深圳青年报》组织的“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”。“第三代”诗歌在价值流向上大致可以分为两支,第一支,在价值导向上,强调“反崇高”“反文化”“平民化”“诗到语言止”,其代表性群体有两个,一个是韩东、于坚等人的“他们”,其刊物是《他们》;另一个是周伦佑、李亚伟等人的“非非”,其刊物是《非非》。“第三代”的代表性诗人诗作是:韩东的《有关大雁塔》《明月降临》、于坚的《在旅途中不要错过机会》《0档案》等。“第三代”诗歌的另一支价值流向以海子的《以梦为马》《麦地》及骆一禾、西川等人的诗为代表,强调对理想、爱、生命价值的追求,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性。